毛澤東: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
1943年,毛澤東50壽辰,延安各界提議搞慶賀典禮,中央一部門的負責同志向他寫信報告。毛澤東回信說:“生日決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會生出不良影響,目前是最困難的時候,時機也不好。”
到毛澤東54歲生日時,正值1947年黨中央“十二月會議”期間,在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又想給他做壽。他堅決不答應,并講出了三大理由:“一是戰(zhàn)爭時期,許多同志為革命流血犧牲,應該紀念的是他們,為我祝壽,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隊和群眾糧食緊缺,搞慶;顒訒斐衫速M,脫離群眾;三是我才54歲,往后的日子長著哩,做壽是不會使人長壽的。”毛澤東隨即又加上“三條規(guī)矩”,即一不許請客吃飯;二不許唱戲,如果要演,就演給老鄉(xiāng)們看;三不許開會。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議: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國的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自此,毛澤東一貫倡導并身體力行的這“六不”規(guī)矩被正式寫入黨的文獻。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毛澤東家鄉(xiāng)的親戚和朋友紛紛給他寫信,要求推薦參加工作或介紹別人進京。當時,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人民政府各機關部門,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許多新人。也有許多老干部的家屬和親朋來了,只要歷史上沒什么問題,一經(jīng)介紹也就參加工作了。”但毛澤東卻原則分明地說:“別人的親友可以來,我的不能來。”作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產(chǎn)黨的主席,毛澤東率先樹立律己風范。
他語重心長地給親友回信說:“我們共產(chǎn)黨的章法,絕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系,一個人當了官,沾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fā)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像蔣介石一樣早垮臺。現(xiàn)在全國剛解放,人民剛取得政權,我對你們‘約法三章’:一不要來京看我,二不要來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義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
即便是對楊開慧的家人也不例外。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抱了很大的希望給毛澤東寫信,可毛澤東的回信卻是: “希望你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規(guī)矩辦事,不要使政府為難。”
毛澤東對待他的親友、故舊一直堅持“三條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在他的要求和影響下,在一個不平凡的偉人家庭里,毛澤東的子女親屬擁有 四項與眾不同的“特權”:
一是“為革命犧牲的特權”。為了革命事業(yè)的勝利,毛澤東一家僅犧牲的直系親屬就有妻子楊開慧、長子毛岸英、弟弟毛澤民和毛澤覃、堂妹毛澤建、侄兒毛楚雄6位。此外,還有許多親人因受到牽連,被反動派關押、拷打。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長沙清水塘,自幼跟隨父母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1930年10月,楊開慧在板倉被捕,小岸英也跟著媽媽一同被關進了監(jiān)獄,楊開慧就義后,毛岸英被釋放。后來,黨組織將岸英兄弟3人送到了上海,在大同幼稚園撫養(yǎng)。1931年4月,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他們再次失去了庇護,過著寄人籬下、提心吊膽的生活。當時,上海白色恐怖十分嚴重,收養(yǎng)岸英兄弟的人家也十分困苦,只能靠幫人洗衣服、扎紙花得點收入彌補生活,因此,岸英兄弟穿的是破舊衣服,蓋的是破舊棉絮。這一年,毛岸英剛滿9歲。1936年,上海地下黨找到岸英和岸青兄弟,并將他們送到蘇聯(lián)學習。在此期間,岸英參加了蘇軍對德軍的大反攻。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遵照父親的囑咐,背起行囊,去鄉(xiāng)村勞動,接受“中國農(nóng)村大學”的教育。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毛岸英參加志愿軍赴朝,于1950年11月25日不幸犧牲。
二是“飽受苦難的特權”。1927年2月,毛澤東一家先后抵達武漢,不久后,楊開慧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毛岸龍。楊開慧英勇就義后,不到4歲的毛岸龍跟大哥毛岸英、二哥毛岸青一起,在組織的安排下跟著外婆、舅媽輾轉來到了上海,住進了大同幼稚園。因為黨組織遭到 破壞,大同幼稚園被迫倒閉,三兄弟流落上海街頭。毛岸龍走失,此后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三是“被執(zhí)行紀律的特權”。1948年8月的一天,已快26歲的毛岸英來到父親毛澤東的住處,談了自己想結婚的事,期望能得到應允。當毛澤東得知毛岸英想結婚的對象劉思齊此時還差幾個月才滿18歲時,嚴肅地說:“差一天也不行,等一等好不好? ”毛岸英感到委屈,反駁道:“歲數(shù)不到就結婚的人多著呢……” 一聽兒子這樣說,毛澤東火了,大聲說:“我們的紀律你不遵守?我再說一遍,思齊不到18周歲就不許你們結婚!”
四是“艱苦奮斗的特權”。1990年10月,碧瓦紅墻的中南海里一片忙碌,中央警衛(wèi)局與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之間清理交接毛澤東生 前遺物的工作正在進行。就在數(shù)千件文物基本清理完畢,紀念館接收人員準備打道回府之際,在一個生活秘書的提醒下,人們從地下室角落里“搶救”出了一大堆紙張,那是毛澤東家庭開支的賬本。翻開塵封多年的賬本,那個紅墻高聳的中南海里曾經(jīng)為億萬人仰望的開國領袖,在一筆筆賬目中被還原成普普通通的一家之主。筆筆賬目——衣食住行、油鹽柴米,量入為出地計算著一家人的生活。
據(jù)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吳連登回憶:“主席雖然每月工資有404 塊8毛,可是住在中南海里,房租、家具租費,還有水費、電費、保暖費等每月樣樣要交錢,這就占到了工資的1/4左右,承擔兩個女兒、姨姐、侄子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費,再加上吃飯開銷,根本不夠花。主席臨終的時候家里只有幾百塊錢,這是主席的全部財產(chǎn),最后這個錢也交了公。另外,主席在銀行里頭沒有一分錢的存款。”
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曾滿懷深情地回憶爺爺:“從爺爺去世以后,他老人家的全部遺產(chǎn),一律都由中央辦公廳保管,我的父母,李敏、李訥姑姑,都沒從爺爺那里分到遺產(chǎn),但是我們永遠繼承爺爺?shù)倪@種偉大的精神遺產(chǎn)。”